常见的逻辑谬误和认知偏差。
逻辑谬误
- 因果谬误(False Cause):泛指各种未有充分证据便轻率断定因果关系的不当推论。
-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造成不合理的结论。
- 后此谬误(Post Hoc):主张事件 B 在事件 A 后发生,因此 A 一定是 B 的原因。
- 非黑即白(Black-or-White):主张要么 A 情况要么 B 情况,却忽略了其他可能。
- 窃取论点(Begging the Question):论证的前提预设了结论或其他有争议、不应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 歧义谬误(Ambiguity):因歧义造成的不当推理。一种是误解他人语义造成错误推理;另一种是在论述时某些相同或相似语句意思有变化,造成逻辑不连贯。
- 因果错位(The Texas Sharphooter):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或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即先射箭再画靶。
- 轶事证据(Anecdotal):根据传闻、故事等少数个例推理出一般性的结论。
- 片面辩护(Special Pleading):主张某些情况是一般性原则的例外,却提出无关的理由。
- 起源谬误(Genetic):攻击论证的来源,比如提出论证的人或其出身背景、或论证前提的资讯来源等等。
- 诉诸人身(Ad Hominem):宣称某人有某些个人特质,表明其主张可取或不可取。
- 诉诸虚伪(Tu Quoque):试图通过指出对手个人行为与其论点不一致,来反驳对手的论点。这种做法针对的是对手的虚伪,而不是对手的论据。
- 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主张某专家支持某事,因此某事是对的。
- 主流思想谬误(Bandwagon):宣称大多数人都相信的事情是真理。
- 诉诸无知(Personal Incredulity):宣称由于自己难以理解某事,因此某事是假的。
- 诉诸自然(Appeal to Nature):宣称某事符合/不符合天性,因此是好的/不好的。
- 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s):激起他人的情感,以诱导他们支持自己的主张。
- 诉诸纯洁(No True Scotsman):提出虚假的一般化主张。比如「真正的 X」如何如何,然而所谓「真正的」纯粹是用于排除 X 之中的反例。
- 诉诸中庸(Argument to Moderation):宣称多个冲突主张的折中就是最优解。然而许多时候折中的选择会更不切实际、更不可取。
- 既定观点问题(Loaded Question):问题中预设了某些事,具有典型的诱导性和煽动性。
- 转移举证责任(Burden of Proof):不为自己的论点提出理由,而要求质疑的人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论点是错的。
-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主张由于某事发生了很多次,因此接下来不太可能发生;或者某事很久没发生,因此接下来很可能发生。
- 稻草人论证(Strawman):忽略实际论点,并用一个脆弱的、扭曲的、容易反驳的论点来代替它(稻草人),然后再进行反驳。
- 合成/分割谬误(Composition/Division):认为个体的特质就是整体的特质;或整体的特质就是个体的特质。
-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主张应该基于已经付出的一切来做决策,而不考虑未来的成本或最终成功的可能性。
- 谬误谬误(Fallacy Fallacy):基于某论证无效推得其结论为假。
认知偏差
-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解释他人行为时,归因于内在特质,而非外在情境。
- 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
- 公正世界理论(Just-World Hypothesis):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归责于受害者的报应或是源自于受害者内在本质的结果。
- 内外群体偏差(Ingroup Bias):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信任与偏袒内群体成员,以致对外人不公。
-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 团体迷思(Groupthink):又称集体错觉。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
- 外团体同质性偏见(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认为自己群体的成员比较多样化,而外部群体的成员是相当单一的。
-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根据事物的所属类别或群体判断其特质,而忽略其独特性。
- 道德运气(Moral Luck):根据结果评判他人行为是否道德。
- 错误共识(False Consensus Effect):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认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 知识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懂得多的人非常难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高估自身言行举止受他人关注的程度。
- 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倾向透过事件的相关实例浮现在脑海中的容易程度来评估事件的可能性。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被回忆还受发生多久、激起情绪的程度等因素影响,无法反映实际的发生概率。
- 素朴实在论(Naïve Realism):相信自己所见所闻即是真相、是客观且不带偏见的,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理性人一定会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资讯不足、懒惰、不理性或有偏见。
- 素朴犬儒主义(Naïve Cynicism):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 佛瑞效应/巴纳姆效应(Forer/Barnum Effect):人们会把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评价为高度准确,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适用于很多人。
-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能力过差的人由于无法分辨能力好与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认为大家都一样。即懂得越少,越觉得自己懂得多;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
-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为不熟悉事物估值时,会把熟悉的类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触到的无关数值当做「锚」(经验)。
- 自动化偏差(Automation Bias):倾向于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这可能导致错误的自动化信息覆盖正确的决策。
- 谷歌效应(Google Effect):容易从网络上搜寻到的资讯比较容易遗忘。
- 抗拒心理(Reactance):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时,有做相反事的冲动,尤其这要求对自由、自主造成威胁。
-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人们会偏好符合自身回忆或是支持先前个人信念的讯息,忽略不符合自身信念的讯息。
-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 信念偏差(Belief Bias):由于相信结论,而认为推理出该结论的过程是有道理、合逻辑的。
- 偏见盲点(Blind Spot):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识认知偏差,也较不易受影响。
-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认为大众媒体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 可获性层叠(Availability Cascade):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就越加相信其真实性。
- 衰落论偏差(Declinism):人们会偏好乐观地回顾过去,消极地看待未来,从而认为社会或机构正在走向衰落。
- 损失趋避(Loss Aversion):认为放弃一件事物的效益损失大于得到一件事物的效益所得。
-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认为某事未来发生的概率受到过去发生的影响。
- 零风险偏误(Zero-Risk Bias):偏好把小风险降为零,胜过把大风险降低更多。
-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想法,例如「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给予无效的药物或治疗,病人却相信或觉得情况改善。
-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专注于从某个过程中存活下来的人或事寻找特质,却忽略了未存活的人或事。
- 帕金森琐碎定理(Law of Triviality):在讨论各项事宜上的花费时间,通常与事项本身的重要程度成反比。为了避免讨论重要但更加困难的问题。
- 蔡格尼效应(Zeigarnik Effect):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断的事情会记得更清楚。
- 宜家效应(IKEA Effect):对于需要自行组装的东西给予不成比例的高评价,而不管其实际品质。
- 富兰克林效应(Ben Franklin Effect):人们在帮助某人后会更喜欢某人。
-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之机会越低。
- 可暗示性(Suggestibility):回想事情时,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内容会受扭曲。
- 虚假记忆(False Memory):产生虚构的事填补记忆空白,即使没有欺骗意图。把想象当作记忆
- 潜抑记忆(Cryptomnesia):接触后记得某些影像或语句,却不记得是看来听来的,甚至会误以为是自己原创。把记忆当作自己的想象。
- 集群错觉(Clustering Illusion):过度期待从小样本或小型测试中发现的规律。
- 乐观偏误(Optimism Bias):低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 悲观偏误(Pessimism Bias):高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患有抑郁症的人尤其明显。